電影節又要開始。
其實,我從大學開始就還滿喜歡看電影的,那個時候的台南有許多二輪電影院。剛入學的時候,還有 50 塊看兩部片的門票。也或許是因為第一次離家這麼遠,每個週末都像管不住的野馬,騎著小綿羊在電影院間趕場。往往一天看完四部片,看到麻痺。我還記得,有一次和室友三人,穿著大家說好要穿的「藍白拖」在晚上九點的時候,坐上摩托車騎到市區看電影。那真是蠢事一樁,四個身穿短褲又穿藍白的男生,頭髮因為上成功嶺還沒長長,感覺像是四個小鱉三要到電影院找碴,但其實只是剛畢業,初到新地方,帶著好奇與玩樂的心探索台南的傻小子(好啦,或許只有我傻而已)。後來,有了電腦,大家開始看光碟,又搬出了宿舍,這種事就成了大學回憶的一部分。
但大學時期,從來沒有去過電影節。一直到工作後,怪異又內向的雜誌主編介紹我去看金馬影展,從那時起,才真正開始看「電影」。而又因為這位性情詭異卻又和善、挑剔卻又博學、幼稚卻有才華的主編,我又認識了台北電影節。隨著他規律的請長假時間,我就知道又有電影節要開始了。而有時說到某部電影或導演時,往往又會與主編有著很有意思的對話(我往往只有附和的份)。而離開這工作後,每每趕影展,卻深怕遇到這位主編。這種心情的轉變真奇妙,我想這是社會大學所教我的。
當然,自己趕影展是有趣的。我記得有一次看到一位留著滿頭白髮、背著帆布包包、穿著拖鞋、帶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我覺得這個人是不是精神異常呀?後來,在某一期的破報看到他裸露的小屁屁和到腰的長髮,我才知道他是有名的李幼新 (http://pots.tw/node/341)(後來這位大師改名叫李幼鸚鵡鵪鶉,真是佩服他的勇氣)。而我還滿喜歡他所寫的影評,有很多聯想,也可以知道還有哪些電影類型可以嘗試著去看。當然,影展也會看到許多明星,最近的有《停車》的張震與桂綸鎂。我很喜歡張震,而對小鎂的第一印象就是「天呀,她怎麼那麼瘦!」
排隊劃位是趕影展的人的夢靨。上次的金馬影展就有個奇遇。排我前面的是一位重度影癡(應該比那位主編的毒還深),就不經意地聊了起來。後來在 Starbucks 裡,他跟我述說了他的一生吧!他從國中就開始看金馬影展,看呀看,高中的時候,家裡的人叫他去法國唸書。這位影癡是很聰明的人,高中唸完,繼續念大學,而大學則是念巴黎索邦大學有名的商學院(雖然他後來說在台灣沒啥用),而且很驕傲的告訴我「在巴黎唸書是殘酷的,因為你要有「本事」,別的同學才會接受你,不然才不會跟你說話。而我真的很努力,花了很多時間增強自己的專業,最後也順利畢業。這真的要花很大的功夫。」這我很相信,歐洲的大學真的不好唸,尤其又是名校。他又說「後來我繼續去牛津念喔,而且是那種英國「精英」才能念的學院。我還爭取到獎學金,所以在這種精英教育裡,我又很努力的畢業。」所以呢,他強調自己是「精英份子」,我只能說我很佩服。這位法文老師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的驕傲不表現在待人處世上,不流露在衣著外觀上,他是很平易近人的,我想他的故事絕不是隨便亂掰出來的。這也算是記憶深刻的一件趣事。
看電影就跟旅行一樣,拓展了我的精神視野。每部電影都代表了一個人的縮影,或是某種文化的一部分,是屬於無形的知識。我喜歡旅行的原因是我可以享受到許多文化衝擊,而克服這種差異正是旅行的樂趣之一,而就像旅行,電影的象徵就像一次次深刻的打擊,敲著我的腦袋,卻不給我適應的機會。所以,看電影的樂趣在於散場之後那一片空蕩蕩的戲院以及腦中不斷激盪的靈光。回首大學時代,只看聲光刺激的影片,看完之後只在乎過不過癮,或是想著到小北夜市吃鼎邊銼那種純粹殺時間的傻勁,現在的我,看電影比較有了層次有了內涵。雖然看電影對我來說還是一種「娛樂」,我還是獲得了思考的新視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