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0

Sparklehorse with Mark Linkous



總在花已凋零後,才看見花的繽紛:Sparklehorse(天馬樂團)

自認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的我,總在工作時聽著各種音樂,近來因為愈來愈多製作用心、內容優異的國外廣播電台,透過網際網路的管道開始線上廣播,更因此聽到世界各地許多優秀的樂團。可惜的是,有一些是因為主唱或是樂團某團員自殺、去世才知道的。最近很令人惋惜的一位樂手就是 Sparklehorse 的主唱:Mark Linkous。
聽到這位歌手於今年 3 月 6 日「shot himself in the heart」(NPR 主播說得這句話,我記憶深刻)之後,我隔天就到台灣各唱片行找他的專輯。那時,我還沒聽過任何他的音樂,但憑著廣播中對他的形容言語,我想一定要去買他的 CD。但他的樂團 Sparklehorse 在台灣似乎屬於小眾市場,也就是可以找到這樂團的名字,可是全都「無法購買」。所以,抱著最後希望到我心目中比誠品還專業的「佳佳唱片」去找。尋著字母順序,我在排的密密的唱片中找到了三張 Sparklehorse 的專輯:Good Morning Spider (1998)、It’s a Wonderful Life (2001) 以及 Dreamt for Light Years in the Belly of a Mountain (2006)。
音響一放出《Good Morning Spider》的<Pig>,我就知道我會喜歡 Mark Linkous 的作品。整張專輯有些輕柔的像是在耳邊細語,有些則是爆炸力十足的輕搖滾,很適合一個人獨自的沈靜在那音樂所製造出的一種如夢的環境。後來到網路上尋找有關他的資料,看著他那一頭亂髮,在黑框眼鏡後的雙眼似乎透露著不安的內心。他深受憂鬱症和心理問題影響,所以酗酒嗑藥,而在他清醒的時刻,或許就寫出了感動人心的詞曲。而他的音樂正好反映出他的內心,他的音樂常常有著不連續的段落,感覺好像是後製工程出了差錯,可是聽著聽著又馬上接續著非常精彩、令人想跟著舞動的搖滾。
在深夜時刻,Mark Linkous 的嗓音伴隨著他的身影跑進我的腦中,靜靜地聽著,他的抽象、難以捉摸的歌曲有著令我落淚的沈重。

Sunshine from album Good Morning Spider


It's a Wonderful Life

10/22/2009

《行板 莫札瑞拉起司》 by 藤谷治

這是關於一群身處社會邊陲的小人物們,聚在一起製造快樂的故事。劇情圍繞著由果和健次,雖然兩人並不像一般小說中亮眼突出的主角,但卻充滿瘋狂和機智,加上其他怪異卻又可愛的同事們,《行板 莫札瑞拉起司》就這麼展開了。
SIS是家聽起來不太體面的公司,工作內容也令人一頭霧水,在沈悶的工作環境中,每天做著重複、機械性的工作,對平凡的上班族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工作既然無趣那就得自己找樂子,因此每天大家共乘前往公司的時光,竟成了最快樂、最有意義的時刻。無論話題如何天馬行空、胡言亂語,都還是為每個人帶來許多樂趣,畢竟對照工作,這種朋友間互開玩笑的輕鬆幽默顯得愉悅許多!
沒有太多的批判和沈重包袱,日子可以過得戲謔卻不失意義,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可以選擇不同的態度面對,就像這些平凡卻不尋常的主角們,合力演出一齣幽默輕鬆又不失溫馨的小品。

《神祕化身》The Likeness - by Tana French


有沒有想過,如果有機會讓你代替某位名人過他的生活,你願意這樣做嗎?聽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可以享受一下奢華或成為眾所矚目焦點所帶來的興奮;也或者是像 Kevin Kline 在《冒牌總統》(Dave) 中,頂替昏迷的正牌總統出來穩定政局以及解決想也想不到的危機。相同地,Tana French 所建築的就是一個類似的世界,但加上特濃的懸疑氣氛與吊詭,更另外深刻探討了人性。
主角凱西是位有天份成為臥底的警探。上司法蘭克則像是法力無邊的伯樂,樂於培養凱西成為頂尖的臥底。他們的合作愉快也期望可以偵破大案子。天不從人願,凱西因為一次意外,而暫時與臥底行動告別。某天,一齣謀殺案似乎又讓凱西可以重新當臥底,而這次當臥底的角色則是好好的當她自己。講到這裡,令人不僅好奇,這倒底是怎麼回事?這種矛盾也同樣發生在凱西的心頭上,一開始凱西很難以接受,但行動展開後,她深深瞭解被害人以及與四人幫的相處之下,她反而樂此不疲。她把這次「鏡像行動」當作遊戲,而她的好勝心強迫她一定要贏,也就是揪出殺人兇手。
出生於愛爾蘭的 Tana French 在本書中融入了她所觀察到的社會,深刻描繪出金錢的醜陋以及受欺壓的愛爾蘭人民生活。但是她最擅長的還是在側寫人的性格與心裡,她強化了丹尼爾所追求的那種親情關係,而且完完全全的說服讀者支持丹尼爾的一切做法。即使最後還是以一場火災收場,但故事的結尾文字卻讓讀者久久的無法回到現實世界,一直流連在小說中世界。
本來不太看推理小說的我,在 Tana French 的文字催情下,懸疑氣氛轉化成清新扣人心弦的感性小品,娓娓道來一段好聽的故事,這正是她的魔力!

9/06/2009

You and I - by Ingrid Michaelson

最近很喜歡一首歌,就是 Ingrid Michaelson 專輯 Be OK 裡的的 You And I。歌曲的旋律很輕快,仔細一聽歌詞,發覺歌詞也很有意思。雖然是寫愛情比麵包重要的情歌,聽完後也不僅莞爾一笑,其實大概是想表達只要兩個人可以同心,人生就可以很快樂了。這首歌值得一再的回味。
看了一下網頁,最近又出了新專輯 Everybody ,這隻 Never 的 MV 似乎拍的不錯。
Ingrid Michaelson 的外型並非漂亮型的,常常帶著大眼鏡,不過她的歌真的很好聽,聽著聽著,心中就會有一股幸福的感覺。網路上還找到她和 Jason Mraz 的合唱版本,兩個音樂才子合作,激起更多聽眾的迴響。





don't you worry, there my honey
we might not have any money
but we've got our love to pay the bills
親愛的,你可別擔心
我們雖然沒錢
但我們的愛可以支撐我們過活

maybe I think you're cute and funny,
maybe I wanna do what bunnies do with you,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大概是我認為你可愛又風趣
或許是因為我想跟你做兔子常做的事
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

Oh, let's get rich and buy our parents homes in the South of France
let's get rich and give everybody nice sweaters
and teach them how to dance
let's get rich and build our house on a mountain
making everybody look like ants
from way up there, you and I, you and I, you and I,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法國南部買棟房子給爸媽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買好毛衣給大家
然後教大家跳舞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山上築起我們的窩
這樣所有人都像螞蟻那樣小
在山上的小窩裡,只有你和我一起生活

well you might be a bit confused
and you might be a little bit bruised
but baby how we spoon like no one else
so I will help you read those books
if you will soothe my worried looks
and we will put the lonesome on the shelf
你可能會疑惑
你也可能會受傷淤青
可是,寶貝,我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我會幫你念那些書
你則可以安撫我心中的擔憂
我們就可把孤獨束之高閣

oh let’s get rich and buy our parents homes in the South of France
let's get rich and give everybody nice sweaters
and teach them how to dance
let's get rich and build our house on a mountain
making everybody look like ants
from way up there you and I, you and I, you and I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法國南部買棟房子給爸媽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買好毛衣給大家
然後教大家跳舞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山上築起我們的窩
這樣所有人都像螞蟻那樣小
在山上的小窩裡,只有你和我一起生活

oh, let’s get rich and buy our parents homes in the south of France
let's get rich and give everybody nice sweaters
and teach them how to dance
let's get rich and build our house on a mountain
making everybody look like ants
from way up there you and I, you and I, you and I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法國南部買棟房子給爸媽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買好毛衣給大家
然後教大家跳舞
讓我們賺一大把錢,在山上築起我們的窩
這樣所有人都像螞蟻那樣小
在山上的小窩裡,只有你和我一起生活

5/07/2009

早餐速記

每天上班都會經過麥當勞,而往往裡面已經坐滿了一些學生以及商務人士。我總是沒有時間在裡面吃早餐,雖然我也不是很愛,但似乎上班時間可以坐在裡面吃早餐,就會是一件很悠閒的事情。大概都是廣告所營造出的假象吧?趁著放假的今天早晨,我也來到家附近的麥當勞,享受一下這種「悠閒」並觀察一下周圍的人。
我記得我有一次去花蓮,一個艷陽高照的上午,那是假期的第三天吧,我拿著電腦在麥當勞裡寫東西,發現麥當勞裡可以看見幾乎花蓮市所有各式的人,而且感覺很 Local 的一個地方。點餐人員有些是五官深刻又俊美的原住民小孩,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天氣很好,我也很早起。趕完一小段翻譯之後,拿起電腦去吃早餐。因為還是上班的早晨,店內的人不多,不過排隊點餐的人還是很多。稍微等了一下後,拿起我的三號餐上樓。麥當勞很努力的將點餐流程制式化,為的是可以更快速的賺取利益(美其名,更快速的為顧客提供服務),而犧牲顧客的那一點點自尊。他們的「請往右邊等候您的餐點」,其實滿討厭的。因為點餐快速,而作東西的速度卻沒有那麼快,顧客反而要擠在一起,或是不知所措的等幾分鐘。那種感覺其實不好,可我覺得好像沒有人覺得不妥。而麥當勞就成功的訓練我們熟悉這種機械化動作,也賦予服務人員一種發佈命令的權威,而凌駕顧客之上。哈哈,我這樣想會不會太怪了?但我就是不喜歡這樣子。
上了二樓,已有三、四個人抱著筆記電腦上班了。我的位置旁還有一對年紀較大的男女,似乎在用點腦看股票呢。而且電腦底下還有散熱台,感覺很會玩電腦的樣子。正前方有兩男一女。一位矮小、皮膚白皙,留著大鬍子的男生,很用力的敲打著鍵盤,而且很專注的盯著螢幕。他的 ThinkPad 似乎不錯,我喜歡那好打的鍵盤。可是電腦不時發出系統的「嗶」聲,讓我懷疑他是不是只是在打電動。但他看起來很有工程師的架勢。女生的電腦螢幕上似乎是一種編輯音檔的程式,或許她是一位影音編輯師。而另外一位男子則專心看著報紙,電腦只是一種配件,並不是工具。我想他應該是提早休假的一般上班族。除此之外,沒有學生,只有一些父母帶著小小孩來吃兒童餐,順便看看報紙,溜溜小孩。還有呢,這些人的電腦都是 PC,看著他們桌上一堆線以及醜醜的電源器,讓我更加珍惜我的 MacBook。我想,帶筆記電腦出門的人,除了工作方便之外,多少還有比較的意思存在。我想,我得很無聊的宣佈,我贏了。ㄎㄎ......

4/27/2009

看很大!!

電影節又要開始。
其實,我從大學開始就還滿喜歡看電影的,那個時候的台南有許多二輪電影院。剛入學的時候,還有 50 塊看兩部片的門票。也或許是因為第一次離家這麼遠,每個週末都像管不住的野馬,騎著小綿羊在電影院間趕場。往往一天看完四部片,看到麻痺。我還記得,有一次和室友三人,穿著大家說好要穿的「藍白拖」在晚上九點的時候,坐上摩托車騎到市區看電影。那真是蠢事一樁,四個身穿短褲又穿藍白的男生,頭髮因為上成功嶺還沒長長,感覺像是四個小鱉三要到電影院找碴,但其實只是剛畢業,初到新地方,帶著好奇與玩樂的心探索台南的傻小子(好啦,或許只有我傻而已)。後來,有了電腦,大家開始看光碟,又搬出了宿舍,這種事就成了大學回憶的一部分。
但大學時期,從來沒有去過電影節。一直到工作後,怪異又內向的雜誌主編介紹我去看金馬影展,從那時起,才真正開始看「電影」。而又因為這位性情詭異卻又和善、挑剔卻又博學、幼稚卻有才華的主編,我又認識了台北電影節。隨著他規律的請長假時間,我就知道又有電影節要開始了。而有時說到某部電影或導演時,往往又會與主編有著很有意思的對話(我往往只有附和的份)。而離開這工作後,每每趕影展,卻深怕遇到這位主編。這種心情的轉變真奇妙,我想這是社會大學所教我的。
當然,自己趕影展是有趣的。我記得有一次看到一位留著滿頭白髮、背著帆布包包、穿著拖鞋、帶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我覺得這個人是不是精神異常呀?後來,在某一期的破報看到他裸露的小屁屁和到腰的長髮,我才知道他是有名的李幼新 (http://pots.tw/node/341)(後來這位大師改名叫李幼鸚鵡鵪鶉,真是佩服他的勇氣)。而我還滿喜歡他所寫的影評,有很多聯想,也可以知道還有哪些電影類型可以嘗試著去看。當然,影展也會看到許多明星,最近的有《停車》的張震與桂綸鎂。我很喜歡張震,而對小鎂的第一印象就是「天呀,她怎麼那麼瘦!」
排隊劃位是趕影展的人的夢靨。上次的金馬影展就有個奇遇。排我前面的是一位重度影癡(應該比那位主編的毒還深),就不經意地聊了起來。後來在 Starbucks 裡,他跟我述說了他的一生吧!他從國中就開始看金馬影展,看呀看,高中的時候,家裡的人叫他去法國唸書。這位影癡是很聰明的人,高中唸完,繼續念大學,而大學則是念巴黎索邦大學有名的商學院(雖然他後來說在台灣沒啥用),而且很驕傲的告訴我「在巴黎唸書是殘酷的,因為你要有「本事」,別的同學才會接受你,不然才不會跟你說話。而我真的很努力,花了很多時間增強自己的專業,最後也順利畢業。這真的要花很大的功夫。」這我很相信,歐洲的大學真的不好唸,尤其又是名校。他又說「後來我繼續去牛津念喔,而且是那種英國「精英」才能念的學院。我還爭取到獎學金,所以在這種精英教育裡,我又很努力的畢業。」所以呢,他強調自己是「精英份子」,我只能說我很佩服。這位法文老師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的驕傲不表現在待人處世上,不流露在衣著外觀上,他是很平易近人的,我想他的故事絕不是隨便亂掰出來的。這也算是記憶深刻的一件趣事。
看電影就跟旅行一樣,拓展了我的精神視野。每部電影都代表了一個人的縮影,或是某種文化的一部分,是屬於無形的知識。我喜歡旅行的原因是我可以享受到許多文化衝擊,而克服這種差異正是旅行的樂趣之一,而就像旅行,電影的象徵就像一次次深刻的打擊,敲著我的腦袋,卻不給我適應的機會。所以,看電影的樂趣在於散場之後那一片空蕩蕩的戲院以及腦中不斷激盪的靈光。回首大學時代,只看聲光刺激的影片,看完之後只在乎過不過癮,或是想著到小北夜市吃鼎邊銼那種純粹殺時間的傻勁,現在的我,看電影比較有了層次有了內涵。雖然看電影對我來說還是一種「娛樂」,我還是獲得了思考的新視野。

2/19/2009

無聊的文字故事


20090123
Originally uploaded by Blowing Puffer Fish.
看了 Stephen King 與 Neil Gaiman 的幾本小說與短篇故事,我發覺要寫出驚悚的故事,其實就是要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特質。這樣就會有點讓人心裡毛毛的。例如,希區考克的電影《鳥》就是一部我仍然記得的驚悚電影。但相反的,若要寫出令人大笑的故事,只要反向操作就好。(並不一定每個故事都行得通就是。)
一天早上,我突然想到兩個似乎可以拿來放在自傳裡的搞笑點子。

恐怖份子之所以恐怖是因為他們偽裝成一般平民的模樣,卻預謀做出殺人報復等行動。他們的武器精良,有效率而且意志堅定。相對於國家機構的反恐部隊,因為層層的公文反而限制了機動性。就在 911 攻擊事件的當天,一對從紐約市近郊準備前往支援的部隊,因為大型運輸車輛早已派出或是妥善率不佳而動彈不得,竟然搭乘地鐵前往離市中心最近的一站,再跑步到現場值勤。這種場面真的還滿令人爆笑的。因為當時正是上班時刻,火車擠滿了人,有些隊員還險些擠不上車。還有一些不知情的日本觀光客,猛找他們拍照。有些小孩好奇的摸著自動武器,當天下車之後,所有隊員的手槍竟掉了兩把、彈匣掉了十個,還有一支小型火箭筒的保險被打開,一觸即發!而有些隊員的手裡則拿著剛剛跟日本遊客照相的拍立得相片,望著下方空白處所寫的電子郵件,想著要何時去日本玩。有些人手裡還拿著從中國城買來的珍珠奶茶!再者,當時,天氣炎熱,還有隊員搭計程車去現場,也開始跟司機殺價起來。而其餘跑步到現場的人滿頭大汗,中暑倒了一半。這場烏龍事件堪稱一絕。
另外,再說飛機上的恐怖份子,一點也不恐怖。塔台控管人員堅稱當時與飛機最後通話的時候,聽到飛機客艙傳來一陣陣的笑聲。恐怖份子頭頭宣讀他們最後意圖的同時,塔台也同時錄下了這段談話。警方反恐專家事後仔細分析這段錄音,證實塔台人員所說的確屬實話。機上的乘客發出一陣陣的笑聲,猶如看著喜劇電影般,隨著情節而高聲大笑。專家判定,恐怖份子一定在機艙內施放了笑氣,讓乘客放鬆心情,猶如讓他們「安樂死」,恐怖份子的手段真令專家們心寒。但後來一件逃過火燒浩劫並從天而降的證據,卻推翻了專家們的推論。這是一張 2G 的記憶卡,相機早已毀損。蒐證人員掃街蒐集證據發現這片完整的記憶卡。放進讀卡機中,呈現了飛機乘客死前的不可思議真相。
反恐情治中心的電影螢幕上出現正式乘客們大笑的原因,恐怖份子剔除了滿臉的大鬍子,戴上了櫻友藏的套頭面具,在乘客面前爆笑演出。專家一臉嚴肅的說,這個人是誰?莫非是比賓拉登更重要的人物,讓他們在臨死前要戴上他的頭套紀念他?而且,這又是什麼戰術?是聖戰士基地的最新訓練技能?拾獲記憶卡的當晚,反恐情治中心人員徹夜加班,在 YouTube 上狂看《櫻桃小丸子》的影集。這是因為其中一位負責監視亞洲地區恐怖活動的台灣人透露出友藏的真實身分。情治人員看著螢幕上無厘頭的搞笑場景,卻怎麼也笑不出來。情治頭頭告訴大家要把所有的影片看完並分析其中的意函,做為日後反情治的工作項目之一。其實,那不是頭套,那是防毒面具,做壞的防毒面具。

1/10/2009

平溪支線半日遊

難得的假日,突然興起想去平溪線上的菁桐一地尋幽訪古。因此起了一大早,出門的時間比平常上班還早,準備搭火車至瑞芳,再轉平溪線。今天的天氣不好,出門的時候已經飄著毛毛雨,我想山裡下雨的機率應該更高了,心裡有著這種準備,對於剛遺失相機的我應該多少減輕旅遊的遺憾。反正天氣不好,不是適合拍照的日子,用手機拍拍也就好。
從台北坐九點的自強號到瑞芳。雖然今天並非國定假日,車上也是滿滿的人。過了松山以及八堵,很快就抵達瑞芳,整個車程只要 36 分鐘。月台只有一個出口,而出口處則也是購買平溪線一日票的地方。一日票全票 54 元,可以不限次數搭平溪線的火車,算是非常便宜的票價。但不幸得知,下一般開往菁桐的火車要等到 11:24 才會開啟。這段時間除了吃早餐,等待上廁所之外還能作啥呢?剛剛在月台買票時,有一群祖父母級的遊客說要走去瑞芳平溪線的下一站:候硐,去搭車。反正都是等,不如走走路去下一站。我心裡想,這或許是個好主意,因此就到遊客中心問了詳細資訊,就要走去候硐。
出了市區,沿著基隆河走向九份,也就是先走明燈路,再走瑞侯公路。很簡單吧?後來證明這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這段路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我也太過高估我的腳力,不但迷了路,汗流浹背,不斷地被路人(老婆婆、賣菜的、賣檳榔的)質疑「你真的要用走的去候硐?」等情況下,我總算放棄這個主意。經過一次短暫的迷路後,總算走過陸路到了瑞金和瑞候公路的分差點。繞過一個小山頭,繼續下坡走瑞候公路,在瑞候公路上等 808 號公車。看了公車站牌還有八站才會到候硐火車站。用我手機裡的 Navi Lite,如果我還要繼續走的話,還有 2.3 公里好走!儘管公車在十分鐘後就來了,但註定是搭不上 11:34 的火車,真是氣絕!
上了公車,看到許多當地人搭著公車從市區回家,大部份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而我剛才一路從瑞芳走來,看到的也大部分是老人。我想除了週末之外,瑞芳算是高齡化的城鎮。就拿今天來說,我只在火車站附近看到許多年輕人或是學生。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則有許多老人家在話家常。而這個廣場索性就叫做老人休閒廣場,我想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這裡的繁榮程度似乎以火車站為中心而向外遞減。火車站附近的機能非常的完整,而越往市區走,就越看不見「便利」的存在。沒有便利商店、飲料攤、小吃攤,剩下的只有快速通過的公車與汽車。我還看到一家尚未「升級」的相館,裡面還賣著不久前已停產的 Polaroid 相片,當時有一股衝動想買下來。但覺得我用的是 Instax 似乎也沒啥意思。出了市區還有一些雜貨店和糧食行,還有水電行。走在街道上,感覺時光倒退了十年左右。
到了候硐火車站,還沒下公車就從窗戶看到火車站對街的小吃攤。當時心裡一想,吃午餐好了,這個決定不至於會再次延誤行程了。火車站的對面有一個小廣場,是當地人活動社交的場所。不遠處,則是一座廢棄不知多久的採煤場,叫做國裕煤產。而工廠門前的運煤軌道現在也以廢棄不用,反而在此興建起與採煤工業有關的紀念館,追悼當地的開發歷史。這裡的懷舊氣味很濃,雜貨店裡還賣著一些小時候才會吃到的零食,而廣場周遭的小吃店,就直接就著道路擺上三四各方桌,幾張圓椅子就做起了生意。這裡唯二的小吃店其實賣得也都差不多,只差在用餐的空間大小而已。
點了麵、小菜與一盤烏骨雞,在寒風裡以及白走了這麼久的路之後,吃來特別的好吃。烏骨雞的沾醬很棒,肉質很嫩,一點也不油。慢慢的咀嚼著,不知不覺在腦中出現了烏骨雞漫步在瑞芳山林的畫面,卻不經意的受到了大蒜的攻擊。就成了眼前的這一盤美味。吃完後,無情的飄下雨來,戴起我的漁夫帽,到小店裡買了一罐薑母茶與伯朗咖啡在店前的棚子下喝著。其實除了冷了一點,看著這裡已經荒廢的煤場,以及來來往往的當地人,感覺真的不像台灣呀。很有旅行的意味。
站在月台上,冷列的山風和雨水似乎跳著情慾的探戈,如此的相依相形,我只好躲在柱子後躲避這對情侶的演出。小火車來了,想當然爾,沒有人在這一站下車。急忙跳上車,車廂中的旅客雀躍的聊天,或是轉頭觀看平溪線沿途景色。我則將觀察的焦點放在車內。許多情侶檔,三五成群的朋友以及來自香港的旅人,佔滿了車廂。比較讓我注意的,是那許多的單眼相繼。似乎每個人的手裡都有著一台單眼或數位相機,很失望的沒有看到使用 Holga 的怪咖。其中一對情侶,看起來穿著時尚,像是都市人。男的手上拿著滿高階的單眼,但讓我很懷疑他會不會拍照。而女的就更令我驚訝了,她竟拿出更高階的相機!這讓我更懷疑他們就是有錢,還是真的是玩家?但後來想一想,這關我什麼事?不過,看他們如此隨意的把相機拿在手上或是掛在脖子上,讓我心生歹意,真想搶他們呀!反正他們似乎都是有錢人呀。
過了東部幹線三貂領站之後,就會分叉進入平溪線。沿線有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我打算做到最後一站菁桐,再往回玩。途中的十分站有許多人上下車,而一下車,立刻看見個牌的單眼相機全都開機猛拍,吼!我得趕快去買!到了菁桐,與下的更細,很討厭。出了車站,立刻喜歡上這裡的環境。我想是因為非假日來人比較少的關係,不然,我恐怕會覺得這裡只有人吧。出了車站向右走,看見沿途的牆上掛了許多竹製的許願籤,感覺很日式。走出這條巷子,橫越雙菁公路就可以到菁桐太子賓館。隨著腳步愈來愈近,心情就很高興,直到看到入口上說「非假日不開放」,我的心又冷了一半。真的是災難的一天。
看看四周的自然風景,絕對比什麼爛日式建築好看(火大了!)。就走過橋,到一個叫做「皇宮」的咖啡店。同樣也是日式建築,但位於半山腰上,看到的景色比較多。發覺山中的楓樹(?)都紅了,也在這時覺得自己好像穿的太少了,只穿了一件襯衫和薄夾克就來山裡遊玩。又回到車站,看到紀念品前有許多紀念章可以蓋,拿出隨身筆記本,蓋了一個,因為都不好看。又買一張明信片向車站人員借「官方」紀念章蓋了一個章當作紀念。雖然沒達成目的,還是覺得菁桐很有意思,是一個會想要再來的地方。
上車的人幾乎是之前下車的同一批人,這種移動方式很有趣,不過如果是在人多的時候來,可能就會成為一種無聊的工具,就只是帶著旅客從一個站吃到另一站。我想是因為人少,而讓我感覺到一種游移於城鎮之間的飄無感。沒有人潮和叫賣聲,換來的是一種走路的自由與自主。
由於早上的英雄事蹟,只夠再去一個地方,所以選擇十分,去看十分瀑布。可是呢,路走到一半,同行的朋友說,他對瀑布沒興趣,反而對剛才下車的一個正妹有興趣。非常囧的我,只好...。所以瀑布沒看成,只在這裡晃了一圈。不過,後來等車的時候,我到十分車站月台的盡頭用手機拍了一些東西,讓我突然瞭解鐵道的魅力。一片水氣中,鐵道上只有號誌燈亮著。當火車進站時,火車輪子壓著鐵軌發出「孔洞、孔洞」的規律聲音,猶如山中的旋律撼動著我內心的思緒。今天儘管多災多難,我還是深刻感受到平溪線之美,還有另一種台灣美。
photos on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changyisheng/sets/72157612338869335/

11/30/2008

重拾咖啡時光

好久沒有到咖啡館坐坐,帶著新的電腦,到了一家咖啡館。星期六的晚上,這裡的人卻出乎意外的少。是那種還有選擇想坐的位子的自由。自己坐在角落裡,打開電腦,連上無線網路,豎起我的耳朵:開始偷聽別人的談話。這幾乎已經變成我的習慣了,往往獨自一人坐在咖啡廳裡,除了看自己的書以及寫筆記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偷聽旁人聊天。
今晚也是一樣。周圍的人有兩個女生大約是在談感情的事,誰愛誰、誰跟誰又分手了等等無聊的事,不用述說。我身後的人則在等朋友。是一位中年男子與女子。一開始談著沒啥特別的話題,但等他們的朋友來了之後,卻聽到他們的朋友對著男子說「聽說你離婚之後變帥了!」這就令我匪夷所思,希望可以再繼續聽下去。但聽到最後,似乎沒有解釋其中的原因,頗令我失望。後來他們就在討論著工作的事情,又說要到家理去坐坐,讓我愈聽愈無聊,因而把注意力放到別地方上。
電腦上開著 Adium,看著 MSN 上的連絡人上線、下線,就想到之前有人說過,現在的人際關係就依賴著 MSN 而活。心裡一直記著這句話,因為這真是許多人的寫照。坐在擁有無線網路的咖啡館裡,有時會跟我在五年前印象中的情境比較一下,發覺人與人之間少了交談的熱絡,而多了隔在螢幕後面的陌生臉孔。扳著一副陌生臉孔的我在與大學時代的室友交談著。想了一想,他是我唯一可讓我想起大學時代的朋友,也是唯一三不五時還會見見面的 MSN 聯絡人。其餘的似乎都永遠只能是聯絡人,尤其是「同事」這個群組。
我想找電源插頭呀。拿起馬克杯,壓抑想把馬克杯帶回家的慾望,前去問店員哪裡有插頭。結果是,店裡並沒有插頭。正當電腦的電源即將耗盡之時,店員卻跑來說我身後的桌子旁有插頭。帶著電腦過去的時候,幸運的聽到另一桌的談話。聲音溫柔婉轉的女子說:你這麼早回去澳洲做什麼?這位身材纖細的女碩士(因為她說她研究所教授剛出一本書)說,你應該把澳洲走透透,這樣以後我們去玩你就可以當導遊。他們的談話其實沒啥特別,可能就是長居國外的男生最近回國,找朋友聊聊天罷了。可是,最主要是因為長髮飄逸的女子講話的態度與音量吸引著我。女子又說她的男朋友很優秀,學什麼事情都很快,而且都做的很好。對面的男子則說自己在澳洲,將來想學設計方面的東西等等。我從中並無什麼收穫,但打發了我無法專心時的時刻。
店員來通知大家,咖啡店要打烊了,請大家配合一下營業時間。這個夜晚就這樣結束了。一群十人的同學聚會,在其中一人的小孩子可愛的學步模樣逗著大家開懷大笑的空檔之下,約了下一次見面的可能時間。女碩士和澳洲同學也慢慢步出咖啡店。最後出來的我,點起一根 Black Devil 煙,吹吹涼爽的秋風。沒想到,坐在咖啡店兩小時就可以觀察到這麼多人,如果坐一天,那收穫一定更大了。啊,希望有生之年,我可以因為工作而成為這種偽文人雅士呀。

11/06/2008

《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

看完 Woody Allen 的《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塔羅牌情人》(Scoop) 後,最近又看到《情遇巴塞隆納》,似乎邀請著我一定要去看看這部電影。畢竟場景是在巴塞隆納,或許我想看看 Woody Allen 會以什麼手法來呈現這個海港城市。吸引我的其他因素則是演出《險路勿近》而暴紅的性格男星 Javier Bardem(哈維爾巴登),因為我想像不出一個詮釋冷血殺手如此逼真的人,如何演出這場愛情的內心戲。
結果,電影中並未大量在巴塞隆納取景,只帶到高第的聖家堂、奎爾公園、米拉公寓,雖然有點失望,但後來想想,城市在這場電影中其實不重要,後來也就不太在意了,但是劇情卻非常的吸引我。Christina 是位追求浪漫愛情的感性女子,Vicky 則剛好相反,是位注重實際的理性都會菁英,而男主角 Antonio 則是既浪漫又不缺錢花的藝術家。三角戀情再加上瘋癲的妻子,這部電影看似荒謬,其實解析了深刻的內心。
我想,劇中所要探討的應該是很顯而易見的有關「忠誠」的問題。Vicky 雖然已經訂婚而且即將結婚,卻在 Antonio 不知覺中的浪漫攻勢中,徹底瓦解了她的理性與拘謹,開始認為她的未婚夫是不是只是另一個「factory-made」的無聊男子。我暗自在想,其實這是不是透露出 Woody 看待美國人的態度?在 Woody 眼中,大概所有有成就的男子都像 Vicky 的未婚夫 Doug 與她的朋友那樣無趣,只會討論科技以及一些無聊、膚淺的事情。而對於 Vicky 來說,兼具賞析藝術以及男性魅力(Vicky 對 Doug 的評語只是「可愛」)的 Antonio 很自然而然的就佔據她的理性,她再也把持不住便在樹下草叢裡與 Antonio 發生關係。這真是諷刺的結果,因為本來想跟他上床的是 Christina ,卻因為腸胃不適而在親吻的那一刻無法實現。我好佩服 Woody,就像他在前面兩部電影中的安排,他呈現出人生的變化莫測,也嘲諷了人的命運。Vicky 掙扎著要忘卻「不忠誠」的行為時,Christina 則如魚得水的與 Antonio 開始約會、同居,她覺得她似乎找到了她所想要的感覺,一種與另一個人共處互益的正面關係。她可以看著 Antonio 作畫,而 Antonio 則陪著她發展她的攝影天份。
劇情的轉折在 Antonio 前妻 Maria Elena 出現而開始。這位瘋婆子也是一位畫家,還宣稱 Antonio 抄襲她的技巧。而這一對水火不容的夫妻,幾乎是說不到幾句話就可以大吵特吵。奇妙的是,夾在兩人中間的 Christina 竟然讓這對前夫妻可以和平相處,兩人的靈感源源不絕。Christina 當然也從中受惠,她在 Maria 的指導下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這三人處於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缺少其中一個,這個小宇宙就會崩解。Christina 除了享受 Antonio 的狂野之外,也與 Maria 分享彼此的肉體、愛情。Woody 在這裡又呈現一個爭議,或是令人百思不解性取向問題。Doug 問說,妳和女生做愛,那妳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其實,Woody 想以歐洲人(或是中東)的觀點來講解。性是美妙的,只要是成年人,在雙方都願意的情形下,對象是男是女,其實並不重要。不需要一定要貼上一個標籤。而最重要的是,彼此都得到了滿足,也藉由肉體的接觸而達到更高一層的精神契合。這三個人之間持續的精神與肉體上的結合,解釋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戀愛,以及對生命的更深層體驗。Woody 或許想探討有些人的觀念就是這麼保守,無法開放的接受這種「很亂」的男女關係。
電影最後,Vicky 還是克制自己對 Antonio 一切的浪漫想法,Christina 仍再次失望的回到現實中,但這兩位女生的內心與未來人生都已經完全的改變了,而這一切都要感謝偉大、美麗的巴塞隆納。Woody Allen 再次成功的探討了愛情的各種層次,希望看過《情遇巴塞隆納》的人都能有所啟發,作為男朋友的,千萬不要再談些無聊的話題了,聊些有深度的話題吧。

11/05/2008

愛貓宣言

我從大學就開始喜歡貓這種生物,或許是因為自己個性也比較陰沈的關係,總是受不了搖頭晃腦跟人類很親暱的狗,所以一直對貓情有獨鍾。記得大學時有隻流浪貓跟我很有緣,我也照顧她了一段時間,但終究因為室友的鼻子過敏而無法正式的養她。不久後,畢業了,我想這隻貓或許就繼續流浪在屋後的甘蔗園裡抓著老鼠了。直到前年年底,我總算養了貓,這是一隻米克斯母貓,小牛要叫她「虎子」,我也覺得滿好聽的,也沒異意。虎子陪伴我渡過了許多難熬的日子,對她有很深的感情。後來隔了大約半年,我撿到了一隻流浪貓。這隻貓只有我的手掌大,卻中氣十足,我在家裡就聽見了他的哀叫。大概是有緣吧,後來也不捨得在把他趕出去,也就這麼的留下來了。但這隻公貓脾氣不好,抓的我雙手傷痕累累,對他可是愛恨交織!畢竟是從小養到大的貓,對他的感情比較不一樣,感覺像是家人一樣。也就是說,有時會對他很兇、很冷淡,還會處罰他做錯事。跟對虎子的「愛的教育」可完全不一樣。
雖然養了兩隻,但貓就是這麼可愛,會讓人一養再養,好想養第三隻呀!
這裡記錄了他們到目前為止的生活,希望牠們健健康康永遠可愛。



虎子,Duras。


Titan,阿泰,胎哥(閩南語)。


響應一下活動
【愛貓宣言】
‧我愛貓咪
‧我願意與大家共同推廣愛貓文化
‧我願意發展貓咪生活創意雜貨文化

10/25/2008

《長路》(The Road) -by Cormac MCCarthy

世界文明被毀滅殆盡後,不再受到各種設備保護的人類剩下什麼呢?我想,應該只剩下 DNA 裡那股源自人類始祖的求生意志,修後的名詞則是︰人性。

我是如何認識麥卡錫的呢?是從改編自他的 2005 年小說 No Country for Old Men《險路勿近》。仍然記得當時所受到的巨大震撼,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殺手冷酷的手段,以及人們貪婪的本性。而最近總以人性為主題來描寫小說世界的麥卡錫2006 年的新作《長路》無疑更進一步探討人類面對死亡的醜態。

故事一開始就精心佈置出夢境般的空靈、遼闊場景。我從這幾行文字裡,看出作者描寫景物的細膩,也震懾於文字所挾帶的強大力量。就像拼圖一樣,一個句子就是其中一片拼圖,讀完之後,漸漸拼湊而成呈現在腦海中的這幅作品具有震撼性的詭異與荒涼。我相信,這種效果絕對更勝《險路勿進》(No Country for Old Men) 所營造出的令人坐立不安的懸疑氣氛。

《長路》刻畫人面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境時,那種出自內心的原始狂暴。書中主角︰一對父子,依循動物本能往南方遷徙尋找溫暖住處以躲避寒冬的長路上,遇見了同樣倖存的人。在原本的文明社會中,到這些老弱婦孺,照理我們應該會對他們產生同情心,但在面對死亡可能隨時會因為缺少一罐罐頭而來臨的時候,人性是自私、貪婪的。

而相對於這種人性黑暗面的,竟然是父親對兒子的無限關愛與容忍。這讓我突然連想到 Born Identity 裡的一位平時以教鋼琴維生的殺手。可以早上坐在偌大的窗前教導音樂之美,晚上卻又無情、精準的幹掉一個人。兩種極為矛盾的情緒可以並存於一個人的性格裡,這或許就是作者所要凸顯的其中一個人性特點。

神的存在與否是很爭議的話題。我想,作者似乎比較偏向無神論,也或許是因為在非常時期,要求生存就已經很難了,遑論將自己的未來托付在無形的形體上,「儘管漫無窮盡在人與人之間移轉,上帝的呼吸,就是人的呼吸」。路儘管再長,也還是有走到終點的那一刻,只要人有一絲氣息尚存,就握有無窮希望。

《長路》在描述人性之外,也給予我許許多多思考人性本質的線索與新方向。這是一本讀完之後(如果你讀得完),必須花腦筋思考、抽絲剝繭背後含意的預言式小說,絕對是書櫃不可少的一本重量級小說。

引用: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7274407

* 在美即將上映的電影版《長路》劇照。

* Oprah 專訪 Cormac McCarthy 有關《長路》的影片:


9/29/2008

《爺爺的微笑》(La sonrisa etrusca) - by José Luis Sampedro

「老人猶如行星般旋轉呀旋轉,化為了風,化為了山,陶醉在圓舞之中,四周似乎就是森林,身旁似乎就是劈啪作響的篝火。繁星高掛天際守護著他們,就連惡狼也只敢在遠處嗥叫,不敢靠近,只因布諾和他的孫子無畏無懼,只因他們是地球的生命之火,是走在生命途路上的智者。」

*此為一開頭所描述的雕像。


《爺爺的微笑》(La sonrisa etrusca,英譯為 Etruscan Smile)是一本融合了現實、仇恨、愛情與民間故事的回憶錄,故事主角薩瓦拓(暱稱:布諾)在人生第三階段的紀實。隨著故事的發展,我腦中突然想到所謂的「返老還童」,正適合拿來形容純真的布諾爺爺。雖然身患重病,布諾爺爺仍然每天意氣風發的迎接每一天,一點也不像是一位病人,仍然保有著年輕時參與愛國游擊隊的戰鬥精神,絕不向病魔低頭。這樣的一位爺爺離開鄉下來到米蘭,會有什麼樣的反擊呢?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趣味之一,看布諾爺爺如何用樸實真誠的鄉村風來打敗虛而不實的華麗城市格調。故事主要述說布諾爺爺與兒子一家人(尤其是與孫子「布納提諾」)的生活、他的回憶、他與情人荷黛夏的感情,以及與宿敵坎達諾比賽誰比較晚踏進墳墓的較量。

布諾爺爺曾是位牧羊人,也是當地鎮上的風雲人物,個性豪邁,長相英俊。他的情人數不盡,腦裡有著說不盡的鄉土故事,以及游擊戰時的點點滴滴。這樣一位充滿男子氣概的義大利南方人到了老年,絕對不會在個性上有所屈服與更改。但看到小孫子後的布諾,竟然完全拋棄了這些大男人的想法,也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更想要像一位母親那樣的照顧他,教導他一切。這種祖孫之情,讀來頗有趣味,我們也得以在那些個他與孫子獨處的夜晚裡,得知老人戰時的點點滴滴。霸佔他感情生活的則是迷人的荷黛夏。布諾爺爺腦海中仍記憶著他與舊情人丹卡(一位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女鋼琴師)的一切美好,直到命運安排讓荷黛夏進入了布諾的生活。在布諾全心接受她之後,甚至還要跟她結婚,與她風風光光的回到故鄉。

讀完這本書,從作者的文字中,我想起了許多事情,諸如我在作戰力與裝備妥善率同樣幾乎是零的陸軍同梯,雖然退伍後連絡的原因是為了寄喜帖,但我永遠忘不了在湖口山裡下基地,實彈射擊 120 砲「未見彈著點」的窘事。也讓我想起自己從未見過面的爺爺,只知道他身材高大,留著長長的鬍子,是河南鄭縣的一位地主。爺爺娶了三個老婆,讓我曾經幻想過,我可不可以也像爺爺一樣?但確定的是,我再也無法看到他的微笑或是馬上英姿,這點令我遺憾。我還想起在克羅埃西亞的旅行,亞德里亞海是如此的平靜、如此的藍,比地中海還美;而在十六湖國家公園,我則看見被封存在水底的歷史痕跡。《爺爺的微笑》是一本很不簡單的書,我同時看到了描述愛情、親情、袍澤之情與鄉土之情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它也同時喚醒我腦中的眾多回憶。


作者:

José Luis Sampedro,1917 年出生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是一位重要的經濟學家。有關他的介紹,除了他個人網站外,還有維基百科上的一篇文章 ,但都是西班牙文,不過可以知道的是,這本 La sonrisa etrusca 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


當然,YouTube 也有他囉,看起來就像個好爺爺,不過還是西班牙文,好可惜:

從影片標題猜測,大該是在講他對文學,教育,經濟等的看法。

這是一系列訪問中的一部。


讀完這本書,令我覺得有爺爺應該會是件不錯的事情!

引用: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7111239

9/27/2008

保羅紐曼去世 Paul Newman Dies at 83

保羅紐曼在 9 27 ,因癌症病逝於自家的農莊裡,享年83歲。

印象中,我對於這位好萊塢傳奇沒有任何記憶,只知道他可能是我父母那一年代的電影明星。在紐時上看到他去世前的一張照片,仍然覺得他是一位老帥哥,那我想他年輕時必定是少女們的夢中情人了。

至於他演過哪些電影呢,這位獲得奧斯卡提名十次的傳奇人物,參與過 50 多部電影的演出,其中最有名的經典就是《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我曾聽老爸說這部片很棒,但老實說我還沒看過,或許待會兒去某家店裡找一下好了,看看這部1969年的西部經典電影。除了這一部,還有 1960 的《出埃及記》(Exodus)、1982 的《大審判》(The Verdict)、1973 的《刺激》(The Sting)1981 的《惡意的缺席》(Absence of Malice),以及以撞球手會得奧斯卡影帝,1986 的《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這是 YouTube 上的《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短片。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刺激》(The Sting)

《惡意的缺席》(Absence of Malice

《出埃及記》(Exodus

這些都是我不熟悉的電影,不過紐時的文章中說到,保羅紐曼很愛喝啤酒,而且喜歡開玩笑。他也認為自己的幽默感是讓他保持理智的妙方。他和鄰居 A.E. Hotchner 合開了一家公司叫做 Newman's Own,專賣紐曼自行調製的油醋沙拉醬,但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只是一個兩人開玩笑成立的公司,竟成了獲利百萬美元食品專業公司。就連紐曼自己在網站上也說這家公司是:joke that out of control,他也很驚訝這家公司會如此的成功。不過,紐曼並未中飽私囊,公司的獲益多數捐給了慈善團體拿來作善事,顯示出他對社會的極大關懷。

一位我不熟悉的人物,但值得我向你致敬。

9/14/2008

Ichi the Killer 殺手阿一

在颱風天看了這部買自 Amazon 的 DVD:Ichi the Killer,看完之後腦中一片混亂,而且胃裡有一種想吐的感覺。看完《索多瑪的 120 天》反而沒有這種感覺。片中連續不斷的血腥鏡頭雖然頗具戲劇效果,但某些情境實在會讓我信以為真,例如:拿大鋼針刺進一個人的腦袋,慢慢的折磨人致死、把滾燙的熱油澆在人的全身上;電影終歸是電影,但我相信現實中真有個人會這樣做的喔。這種感覺是讓我感到噁心的主因吧。
電影中所要探討的復仇主題合理化了觀眾所看見的各種誇張的人體死法:像水龍頭般大量地噴血死亡、分屍、虐待、凌遲、截肢,以及大屠殺的場面。這些場面隱喻了阿一心中所擁有的極大仇恨,但漸漸會發現這一切都只是因為阿一受到了催眠控制。所以所謂復仇這種東西,真的是一種會蒙蔽人看清真理的極端情緒。
另一個主角 Khakihara 則是一切虐待的來源,他不但有一個切開臉頰以便咬住敵人拳頭的嘴巴,還隨時帶著鋼針準備虐待對手。除了是個虐待狂之外,他也是個自虐狂,他切下自己一半舌頭向黑幫老大請罪的方式,著實讓我噁心。但片中的他卻並不在乎,反而割完之後若無其事的繼續追查老大的下落,這是要表現日本人敬業的精神嗎?他的原則是,當你傷害別人的時候,不要想到那個人的痛苦,而要以造成他的痛苦為樂。真正體現這個原則的除了 Kkhakihara 之外,還有一對雙胞胎的冷血作法。他們拿夾子夾住女人的乳頭,並用力拉扯,而在乳頭因拉扯而延長的時候,以利刃快速的畫過切斷乳頭!我對片中的情景不知道該說什麼,但 Khakihara 還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他拿起一堆腸子)人不過就是用這些管子組合起來的呦。這句話雖然殘忍,但想一想,倒也滿正確的呀!
不過呢,儘管再血腥還是可以看出導演以一種非常諷刺以及幽默的手法來拍攝這部電影。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暴力美學」片。但跟《萬惡城市》(The Sin City)、《追殺比爾》(Kill Bill) 等片比起來,這部電影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以更誇張的手法來呈現現實的醜陋面。看完這部電影,似乎接受到的訊息是:必須有勇氣站出來面對一切罪惡,不然最後犧牲的不僅是被害人,更有可能進一步傷害到無辜的自己。另外,象神海岸的伍老師有寫到「義體化」這種主題,或許也稍微解釋了這部片不是只有血腥,其實還有滿多可以探討的題材。寫到此,還是感覺想吐呢,讓我去看個海賊王調適一下吧!XD...

ICHI THE KILLER trailer

9/13/2008

《第四次冰河期》(四度目の氷河期)- 萩原浩


「從出生那一刻就沒有父母的感覺,你知道嗎?」書的一開頭寫著這句話,花了幾分鐘思考著這句話與書名之間的關聯,也嘗試去想想那會是什麼感覺?出生之後就沒有父母,我想那是種覺得老天開了自己一個大玩笑的感覺,就像父母生氣時說:「你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的那種鬱卒心情。但最強烈的還是那孤單的感覺,一種活在世上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的奇妙情緒。書中的阿涉則將這種感覺形容成像是身體內有了黑洞,吸引了一切的不幸與傷害,而他在 18 歲之前的一切都是為了要填補起這個黑洞。


這本成長小說的人物不多,男主角阿涉是個生下來就註定特殊的人物,擁有深刻的五官以及雄壯的體格。媽媽是個瘦弱的高知識分子,為了扶養阿涉努力的工作著。紗知是個與眾不同的 tomboy、阿虎是拜把的朋友、阿黑是跛了腳的小狗、木島則是鼓勵阿涉在田徑場上好好表現的老師。這幾個重要人物所交織起來的網絡,就是少年阿涉的小世界,當然還要再加上一個他自以為是自己父親的克羅馬農人。


阿涉從小就是學校的問題人物,而單親家庭的環境更讓他成為同學口中的「沒爹的孩子」。這種安排似乎會是成長小說中喜愛的元素,讓一個不被社會、同儕認同與接納的孩子,有著那麼一點令人感傷又心生憐憫的條件,但又給予他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而得以有信心、勇氣繼續掙扎著成長。阿涉的特質就是他長的像外國人。立體的五官輪廓再加上高大壯碩的體格,讓他在同年紀的小孩中成為異類。但在媽媽的的開導之下,他反而很自豪自己如此的特殊,享受著自己快速的跑步速度所帶來的榮耀。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圈慢慢的擴張,阿涉發覺他的特殊性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這個世界上似乎有著比他還奇特的人。他再也無法保持體能上的絕對優勢,他漸漸發覺自己不過是這地球上的一個普通人罷了。而到新西伯利亞尋父的旅行,在書本最終的時刻粉碎了他十七年來尊崇冰人為偶像的神聖地位。阿涉失去了過去所苦心追尋的一切,卻獲得一位陪伴他一生的伴侶。在雪地裡背起紗知,阿涉獲得了溫暖,而且「由衷地相信,如果這世界上真的只剩下了我們倆,我也會跟紗知一起重新開創一段嶄新的歷史」。阿涉的心靈長大了,堅強的足以面對未來的所有未知挑戰,即使冰河期真的再度降臨,他也有保護著親愛的人一起活下去的信心。


讀完這本小說,瀏覽完阿涉的一生,隨著他追尋他所渴望的親情以及突如其來的愛情,發覺自己(或許每個人)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青春期的羞澀以及困擾早已離我遠去,但我一邊讀著,一邊就會想起當我是阿涉的年紀時,我也會做出像阿涉那樣的反應吧。萩原浩是位文字細膩、掌握情感恰到好處的作者,書中的文字很輕易地就獲得了身為讀者的我的認同,因為每一個情節都讓我聯想起自身的經驗。《第四次冰河期》要述說的是一個溫暖、有關勇氣的尋找自我的故事,透過他細膩感性卻又不時充滿喜感的文字運用,重現了每個人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苦澀青春期矛盾。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的「第四次冰河期」,最重要的是你發現自我、瞭解自己了嗎?


引用網址: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6917991

有關作者的其他作品:
文字感性的萩原浩在 2006 年的另一部作品《明日的記憶》已經拍成電影上映了,非常的催淚,光看預告片,淚水就已經在我的眼框裡打轉了。


9/05/2008

《Q&A》維卡斯.史瓦盧普

剛看到這本書的封面,讓我以為又是一本以中東地區人物為主題的小說,拿起來看看作者的介紹,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 (Vikas Swarup) 出生於印度,是位外交官。我很喜歡近代印度小說家的作品,內容都牽涉了很深的人性探討以及文學性,所以不加思索就買了這本書。

回家之後,並沒有馬上就開始看,而是過了一個禮拜之後才帶著在通勤的時間看。一開始讀起書中的內容,就發現這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帶著那麼一點魔幻的意味,卻又瞭解到書中的事件其實是很真實,很可能發生的。書中的主角叫做羅摩穆罕默德湯 瑪士,他參加了一個益智問答節目,而且連續答對十二道題目,贏得十億盧比。這位十八歲的餐廳服務生,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而故事內容就是在講他的人生遭 遇,每一道題目就代表了他人生中的一段歷程,而每一段歷程都是如此的刻骨銘心。重要的是,這麼多苦難都發生在他身旁的人,而他是唯一「好運」的人。

這十一個故事其實環環相扣,但發生時間並未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更增添了讀書的樂趣。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他在火車上遭到搶劫的遭遇,以及他當泰姬瑪哈陵導遊的經驗。講到印度的火車,在我看完《大吉嶺有限公司後, 讓我覺得火車就像是印度的縮影,所有不可思議的事都會在火車上發生。書中的主角就遇到這種荒謬的事,晚上熟睡中竟然遇上了搶匪,而更不可能的是,他還槍殺 了搶匪,因此成為逃犯!這真不像是現實中會發生的事,但我覺得這並非不可思議,而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在泰姬瑪哈陵當導遊更是牽涉了一連串的好運。

這 也就是作者想要強調的:「好運運發自內心」,不論一個人再如此的不幸、悲慘,一定要懷抱著慈悲的心。畢竟,比你遭遇還慘的人比比皆是,但只要擁有善意的 心,在壞的情況下,妳也會找到一個光明的路,一個生命的出口。維卡斯用十一個荒謬但真實的故事來闡述人生的真正意義,我想這種寫法是印度作者特有的風格, 證明人生是一團屎,但是只要你懂得謙卑、慈悲以及適時的勇敢,你可以他媽的活的很好,獲得好命運的垂憐並有善終。

附帶一提的是,這部小說已經改編成電影囉,根據 IMDB 的資料,今年年底會上演,但從 Youtube 上發現似乎已經參加了 Toronto Film Festival。改編後的電影名字是:Slumdog Millionaire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由轟動一時的電影《猜火車》、《海灘》的導演 Danny Boyle 執導。但老實說,看了電影片段還有一些討論之後,總覺得跟這本書的內容差很多耶。只好等到明年又如果台灣會上演的話,再去看看囉。



Slumdog Millionaire Movie Clip


The Official Trailer for The Darjeeling Limited
《大吉嶺有限公司》

9/04/2008

一首最感動的歌 - Girls and Boys by Ingrid Michaelson


小牛在某天晚上傳給我一個 Youtube 的連結,按了下去,網頁裝載之後我聽見深具民族風的旋律,吸引著我繼續聽下去,接著一個略微沙啞,卻又咬字清晰的女聲,婉轉的唱出她對情人的愛戀與付出。歌詞愈聽愈有趣,而 MV 也拍的很特殊,讓我聽完又聽了兩三遍。

這首歌的大意大概就是,儘管我如此的與眾不同,我願意為你付出我的一切,因為你完全的接受這樣的我。不論是好是壞,你也同等的付出並給予我愛的關懷。MV 裡面則是用一個小丑的世界來比喻我們這個世界。當大家都化成小丑時,荒謬的小丑反而成了一種美麗的裝扮,不化妝成小丑反而是個異類。而情人眼裡出西施,儘管妳不同,我眼中的妳卻是最美的。這首歌是 Ingrid Michaelson 專輯 Boys and Girls 裡的 The Way I Am。雖然只有短短的 2 12 秒,卻道盡情人們想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心意。歌詞中有一句:I'll buy you Rogain when you start losing all your hair.(您開始要掉光頭髮的時候,我會幫你買落健),這句話看了令人發笑,但卻令我倍感窩心。或許小牛還沒幫我買落健,但我知道她是很關心我的,關心我的健康,也關心我的一切。這首歌是愈聽愈有趣,每次聽也都不厭煩,聽完以後有一段時間幾乎會不斷地默默哼著旋律,同時也想著小牛這個人,還有她的好。

喜歡音樂的我,聽完這首歌自然想去買這張專輯,因此馬上去網路查查看有沒有賣。結果大失所望,台灣沒有進口這張專輯。不過,我在 Amazon.com 上找到了,專輯 Boys and Girls 封面上的陶瓷小娃充滿稚氣,乾淨俐落,封面的設計很棒。所以就連同其他一些書籍和 DVD 一起訂購,跨海運到我家囉。雖然 Amazon.com 說要九月中才會到,八月底的某一個晚上卻已經送到了。拆開一角已經壓變形的外盒,看到這張專輯,馬上又想起她那婉轉的聲音。一邊聽著她的專輯,卻猛然想起我似乎還不了解這個人耶!上網查一下她的背景資料,現年二十九歲的她是位住在紐約的獨立歌手兼作曲者。由於父親是作曲家,母親是雕塑家,Michaelson 自然而然地也擁有藝術天份。她有些歌是出現在 Grey's Anatomy(實習醫生)節目(台灣好像有播),可以仔細聽一下她那獨特的聲音。查了一下,有關她的的資料大部分都是英文,聽了這首歌想再了解她的人可以到她的網站去看看。最近又出了一首節奏輕快的單曲 Be OK,可以在網站上試聽。希望她可以趕快再出專輯,但我還是希望到時她已經夠火,會有唱片公司要進她的專輯囉。

這是我喜歡的其中一首歌,也算是專輯的主打歌曲吧。

The Way I Am
If you were falling, then I would catch you.
You need a light, I'd find a match.

Cuz I love the way you say good morning.
And you take me the way I am.

If you are chilly, here take my sweater.
Your head is aching, I'll make it better.

Cuz I love the way you call me baby.
And you take me the way I am.

I'd buy you Rogaine when you start losing all your hair.
Sew on patches to all you tear.

Cuz I love you more than I could ever promise.
And you take me the way I am.
You take me the way I am.
You take me the way I am.


INGRID MICHAELSON - "The Way I Am" - (official music video)

iKala.TV愛卡拉|誰是 愛卡拉星光大道 最終冠軍 你和我一起來決定!

愛卡拉(www.iKala.TV )星光大道最終冠軍:黃國倫和你一起決定!
你支持誰,將決定能否獲得30,000元獎金。
票選網址
http://www.iKala.TV/active/ikalastar/index.jsp?istar=17

8/23/2008

[食記] 桃園南崁。李.西餐廳 M&L Restaurant


住在桃園這麼久,但我覺得桃園的美食似乎沒增加。大部分以中正路從火車站往下筆直延伸,這條路上大概就代表了桃園的美食文化了。除了舊有的中正夜市,近年開了 TGI Fridays, 而中正路尾這裡更有許多咖啡廳經營著,每到假日就擠滿了人。餐廳賣的所謂外國美食,都是改良過的台式料理,吃了生倦,感覺還是吃正統台灣料理比較好。所以,一想要吃些真正好吃的外國食物,我一定會去這家餐廳吃個過癮。這家餐廳位於南崁,沒有絢麗的招牌,只單純靠著好吃的東西吸引無數的人潮。我在五六年前第一次發現這家餐廳後,就被這裡的食物深深吸引。這家餐廳有兩樓,位子很多,可是一到假日就得慢慢等位。或許也是因為網路的關係,五六前我隨時到這裡都有位置坐,現在可得留下電話,等服務領班打電話,而且落得跟其他人擠一下的窘境。但為了好吃的東西,也就算了。
一樓收銀台兼飲料台兼料理沙拉台的「廚房」上有著許多飛機模型,這或許跟老闆是機長有關。我不太確認這是不是真的,但當時會來到這裡也是被報紙上的報導,吸引到這家「滿是飛機模型的機長餐廳」來。當時的裝潢有點不太一樣,如果我的記憶正確的話,現在看到的飛機模型是以前的一半而已,以前還有更大的掛在一樓用餐區上空的模型,當時就覺得這一家餐廳的水準很好,沒有太多的照明,椅子也很好坐,這種特色現在還是可以觀察到。
接著看著餐單,你可想到的「異國」食物都有。我得憑良心說,胃小的人不要來,不然很暴殄天物啊!我在這裡吃過的美味肉料理是基輔炸雞和炸魚柳薯條。這裡的基輔炸雞很嫩、很香,切開炸的金黃又酥脆的雞腿時,先看到一縷縷的蒸汽並挾帶著撲鼻的雞肉香味,在我面前展開一場勾引味覺的探戈。而看到融化的起司慢慢地流出來,下定決心不可浪費盤上的所有食物。令我胃口大開的鮮嫩雞肉,就像溜滑梯般的滑下食道。而配菜的薯泥配肉汁,也是道地的德式吃法,所以也是我的最愛。 吃完一盤,夠撐!
三樣美味組合,撐飽你的肚子。
另外一個常吃的英式的炸魚柳薯條,沒錯,就是 Fish and Chips!雖然這是英國最普遍的食物,但不見得都做得好吃。曾在英國待了一個月,吃了幾次便宜的,實在不是很吸引人,只好找披薩和希臘餐來吃。而在這裡,我看見不一樣的詮釋方法,似乎把炸魚柳薯條變得好吃了!薯條是還算普通,可跟 Ikea 的相比。最主要的是份量充足的薯條旁,那七條厚厚的炸鱈魚條了。酥脆金黃的外皮,鎖住雪白鱈魚的原味---海水的味道。咬下一口,腦中蹦出鱈魚在北海中悠游的景象,以及在魚網中奮力的跟漁夫爭鬥。從冷冽海水中出生的鱈魚,經過高溫油炸後,竟成為如此美味的食物。所以我想,英國人愛吃炸魚柳不是沒有理由的呢。我面前的七大條魚柳(8 X 2 X 1.5 公 分左右的長方條)已經被我搭配著酸美奶茲吃下三大條,其實已經飽了。只好暫停一下,看看四周的人們,再吃吃沙拉。另外一點,來這裡一定要點盤沙拉,這裡的沙拉不用一般令我作噁的沙拉醬,而是天然的油加醋,再撒上切達乳酪粉混合而成,是很好吃的沙拉。酸酸、脆脆的,感覺很健康。似乎在酸的刺激下,我又可以繼續把美味的魚柳吃掉。我要強調的是,即使吃到最後也不會覺得魚柳很油膩喔!絕對是很吃的東西,另外看到其他人都點義大利麵大家一起分,實在很令我受不了。這樣一次吃兩種以上義大利麵,哪有什麼味道呀?義大利麵的味道比較精緻,要慢慢的才吃的出來,而適合大家一起分的就是這種油炸的東西,所以我要推薦大家,如果要點一起分吃的菜,這是不二選擇喔。
適合點來 Share 的 Fish and Chips
如果你不在意價錢,義大利麵隨便點都很好吃,口感很棒,麵很 Q,分量很夠。另外也建議海鮮很多的海鮮飯,還有我沒吃過的一些烤肉,或許下次在去吃吧。這裡也有甜點,酒,還有法國麵包。但我覺得咖啡不是很好喝。餐廳已經開了一陣子了,很高興看到他的成長,也很高興他們對美食的堅持,一直做著可滿足我這喜吃比較正統的外國食物的遊客。

<資訊>
李.西餐廳;M&L Restaurant
桃園縣蘆竹鄉南崁路 192 c
電話:03-3527369 03-3526215
(假日時,兩人以上強烈建議要訂位)
(另外,二樓比較熱一點,服務美眉也比較不正,一樓比較好,ㄎㄎ。一樓有個個子嬌小,但眼睛會笑的大圓眼服務女生,另外一個人坐在吧台也可以看到店裡工作人員互動,滿不錯的,最主要可以抬頭看到以前是主軸的眾多飛機模型。)

8/01/2008

英語學習經驗分享



什麼叫做國際化呢?大家很自然地就可能會說是要會英文,要會電腦等等能力,但在我那個年代,學英文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根本與所謂「國際化」這種東西可一點關係都沒有。在我學英文的過程中,我經歷了排斥期、狂熱期、厭倦期、懷疑期以及到現在的無可奈何期,這種「國際化」的歷程真可歌可泣!
一開始在補習班學習英文,是個不快樂的開始。因為我覺得我的中文都說不太好了,為什麼還要我在九九乘法表之外再背二十六個外星字母!往往被單字的下場都是被打手心收場。直到有一天,補習班出現一位長髮飄逸又溫柔的女老師,我似乎開了竅的毫無困難背起單字,有多少單字就背多少一點也不含糊。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我發誓也要念大學(而且是輔仁英文系喔),為的就是學習這位漂亮女老師一口流利的英文。就這樣,我暗自發下的願望一直勉勵著我在英文方面追求表現。國、高中時,同學們都要準備國、英、數三科,但我總是只要花同樣的時間準備兩科就好。考出來的成績總也是前三名,而大學聯考時,光英文一科就有八十分呢!這可真是我學英文的高峰,我當時可真是不能沒有英文,一天不背單字,一天不看英文,一天不講英文,就會覺得全身難過,這就是我所謂的「狂熱期」。
學英文就是要有這種狂熱!而看到「賴世雄美語邀請大家一起從小學好英文!」(http://www.peterlai.com.tw/) 就讓我想起「雄哥」老師這位好夥伴,他幽默的講解在廣播中陪伴我渡過準備聯考以及精進英文文法的日子。讓我蛻變成熟練的英文好手。而學語言真的是愈早愈好,即使當時身處英文狂熱期的我,還是怨嘆自己太晚起步。
但畢竟當時還是個沒見過世面的桃園小伙子,上了大學(可惜數學零分上不了輔大)後,學起第二外語,開始念真正的文學書籍。我的世界突然變大了,大到無法只倚賴英文來觀看這個世界。當時發現,世界上還有許多語言是如此的美麗,比英文更具有韻律,網路的逐漸流行也讓我發現,英文其實是最簡單的一種語言。或許,我認為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只為了學習一種最簡單的語言?!我開始質疑英文的價值,慢慢的排斥,雖然還不到荒廢的地步,我對英文的掌握度明顯地以前還差。不過,終究是一種幾乎成為第二母語的語言了,目前的我仍然熟練地運用英文,但對於英文的熱情或許已經褪去,轉而變成一種「不得不用」的職場工具了。
這是我學習英文的簡短歷程,或許很多人會有同感,覺得英文真的太簡單,至少要在學會或精通「第二外語」。但有件事卻是絕對的,就是「學語文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學」。所以呢,我打算早早把未來的小孩送去學法語或德語,自己教英語,但不論學哪種語言都要回歸到雄哥老師的那句話,一定要從小就開始打好基礎。